相关链接

自动内存管理

降低开发负担、解决安全性问题

三个任务:

  • 为对象分配空间
  • 找到存活对象
  • 回收死亡对象的内存空间

相关概念

名词

Mutator: 业务线程,分配新对象,修改对象指向关系(用户启动的线程)

Collector: GC 线程,找到存活对象,回收死亡对象的内存空间

img

Serial GC: 只有一个 collector(暂停所有 Mutator ,回收后再继续运行)

img

Parallel GC: 并行 GC,支持多个 collectors 同时回收的 GC 算法(暂停时多个有多个回收线程)

img

Concurrent GC: 并发 GC,支持 mutator(s) 和 collector(s) 同时执行的 GC 算法

img

  • Collectors 必须感知对象指向关系的改变!

    img

评价 GC 算法

  • 安全(不能回收存活的对象)
  • 吞吐率(花在 GC 上的时间)
  • 暂停时间
  • 内存开销

算法1: 追踪垃圾回收

对象被回收的条件:指针指向关系不可达的对象

从根对象出发,遍历并标记所有可达的对象,最后清理剩下的对象

清理的策略:

  • Copying GC :把存活的对象分配到其他空间

  • Mark-sweep GC: 将死亡对象的内存标记为可分配

  • Mark-compact GC: 原地移动整理存活对象

  • 分代 GC (Generational GC)

    基于事实:很多对象分配出来后很快就不再使用了

    每个对象都有年龄:经过 GC 的次数

    然后把老的和年轻的分开,制定不同的 GC 策略

    • 年轻代
      • 由于存活对象很少,可以采用 Copying GC
      • 吞吐率高
    • 老年代
      • 趋于一直活着,反复复制开销大
      • 可采用 Mark-compact GC

算法2:引用计数

  • 每个对象都有一个与之关联的引用数目

  • 对象存活的条件:当且仅当引用数大于 0

  • 优点

    • 内存管理的操作被平摊到程序运行中:指针传递的过程中进行引用计数的增减
    • 不需要了解 runtime 的细节:因为不需要标记 GC roots,因此不需要知道哪里是全局变量、线程栈等
  • 缺点

    • 开销大,因为对象可能会被多线程访问,对引用计数的修改需要原子操作保证原子性可见性
    • 无法回收环形数据结构
    • 每个对象都引入额外存储空间存储引用计数
    • 虽然引用计数的操作被平摊到程序运行过程中,但是回收大的数据结构依然可能引发暂停

Go 内存管理及优化

Go 内存分配策略

策略1:分块

Go 会提前将内存分块

  • 调用系统调用 mmap() 向 OS 申请一大块内存,例如 4 MB
  • 先将内存划分成大块,例如 8 KB,称作 mspan
  • 再将大块继续划分成特定大小的小块,用于对象分配
  • noscan mspan: 分配不包含指针的对象 —— GC 不需要扫描
  • scan mspan: 分配包含指针的对象 —— GC 需要扫描

img

根据对象的大小,选择最合适的块分配

策略2:缓存

根据对象的大小,在 mcache 上分配

如果分不了,就找下一层 mcentral ,分配好后与 mcache 中的相同大小块交换(毕竟年轻代用的多)

img

Go 内存管理的问题

  • 对象分配是非常高频的操作:每秒分配 GB 级别的内存
  • 线上 profiling 发现,Go 的内存分配占用很多 CPU
  • 小对象分配占大多数

字节跳动的优化方案:Balanced GC

针对小于 128B 的对象的优化算法,自己直接改 Go SDK

本质:将多个小对象的分配合并成一次大对象的分配

每一个 g 都分配一个 GAB ,然后在 GAB 中分配小对象

问题:只要 GAB 里有一个对象是存活的,那么这个大对象会一直占内存

解决方法:当 GAB 大小超过阈值后,将 GAB 中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外的 GAB 中,原 GAB 释放(使用 copying GC 的算法管理小对象)

编译器和静态分析

编译器的结构

img

静态分析

不执行代码,推导程序的行为,分析程序的性质

  • 控制流:程序执行的流程
  • 数据流:数据在控制流上的传递

通过分析两个流得到性质,优化代码

过程内分析和过程间分析

  • 内分析:在函数内进行控制流和数据流的分析

  • 间分析:除了函数内的分析,还需要考虑跨函数的数据流和控制流,例如参数传递,函数返回值等

Go 编译器优化

  • 目的

    • 用户无感知,重新编译即可获得性能收益

    • 通用的优化手段

  • 现状

    • 采用的优化较少

    • 追求编译时间短,因此没有进行复杂的代码分析和优化

  • 思路

    • 面向后端长期执行的任务

    • 用适当增加编译时间换取更高性能的代码

函数内联

将被调用函数的函数体的副本替换到调用位置上,同时重写代码以反映参数的绑定

(鄙人感觉和 C 中的 inline 一模一样)

  • 优点

    • 消除调用开销
    • 将过程间分析的问题转换为过程内分析,帮助其他分析
  • 缺点

    • 函数体变大
    • 编译生成的 Go 镜像文件变大

逃逸分析

分析代码中指针的动态作用域:指针在何处可以被访问

大致思路:

  • 从对象分配处出发,沿着控制流,观察数据流。若发现指针 p 在当前作用域 s:
    • 作为参数传递给其他函数;
    • 传递给全局变量;
    • 传递给其他的 goroutine;
    • 传递给已逃逸的指针指向的对象;
  • 则指针 p 逃逸出 s,反之则没有逃逸出 s.

字节跳动的优化方案:Beast Mode

  • 修改了内联策略,让更多函数被内联

  • 增加了其他优化的机会:逃逸分析

  • 开销:文件更大,耗时更多

  • 未逃逸出当前函数的指针指向的对象可以在栈上分配

    • 对象在栈上分配和回收很快:移动 sp 即可完成内存的分配和回收;

    • 减少在堆上分配对象,降低 GC 负担。